創建共融校園
一.創建共融校園的目的
- 鼓勵全校師生參與建立共融文化,建立欣賞及接納人有不同需要及能力的價值觀。
- 讓每位學生都有機會表現自己應有的能力,營造公平和互助的學習環境。
二.校本融合教育的基本方針
- 幫助所有學生、教師、家長認識、接受和尊重個別差異,甚至欣賞差異的可貴,從而成為推動個人成長、建構和諧社會的動力。
- 營造及促進學校的共融文化,使一般學生與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生一同學習,他們從中認識、了解、接納及尊重社會上確實存在的差異。
- 重視全人教育,關注每一名學生的學習成效、待人接物和身心健康,使學生能透過幫助別人的經驗以建立自信,在行為、社交及人際技巧方面均有所提升,以作為將來進入社會的準備。
- 優化教學效能,教師對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生有合理的期望,並因應個別學生的特殊需要,給予課程調適,消除學習障礙。通過各種教學設計,提高全體學生的參與程度,而不只是關顧有特殊學習需要的學生。
- 加強家校溝通和合作,學校和家長應彼此了解在推行融合教育上的角色和責任,以建立良好的夥伴關係,達致高效能的教育成果。
三.「全校參與」的運作模式
本校推行「全校參與」的運作模式,讓有學習需要的學生得到更全面的照顧,基本運作情況如下:
- 進行及早識別
為潛在有特殊教育需要學生提供評估及轉介,包括有特殊學習困難、言語障礙、精神健康問題等,讓教師可更了解學生的學習能力、限制及支援需要,訂定合宜的學習目標,讓學生可在更理想的環境下學習。 - 編訂個別學習計劃
為有較大支援需要的「第三層學生」編訂個別學習計劃 (IEP),加強對該類學生的關顧及支援。計劃內容強調全校參與,所有對該類學生進行教學工作的教師、融合教育支援教師(SenST)、校本言語治療師、教育心理學家、社工及家長都會參與計劃會議,共同對學習計劃提出意見。 - 課程實施
了解有特殊教育需要學生的學習限制及情緒支援需要,並藉共同備課、課程調適、考試的特別安排來配合學生的需要。 - 資源運用
按照「個別計算,整體運用」的原則,結合「基礎」及「補充」資源,以三層支援摸式為學生提供適切的服務。 - 專業發展
鼓勵教師參與有關融合教育的培訓課程,強化相關的專業知識及提升教學質素。 - 定時檢視學生需要
委員會會定時為有特殊教育需要學生的需要進行評估,包括有形(例如輔助儀器、資訊科技設備)及無形 (優化學習環境、朋輩關係、情緒等) 支援的效能。 - 朋輩輔導
宣揚校園間的朋輩互相關愛及支援的重要性。 - 對外聯繫
在有需要時為有特殊教育需要學生尋求外界的專業支援,諮詢專業意見及提供適合的訓練及資源。
四.個別差異、特殊教育需要和三層支援模式
1.個別差異與特殊教育需要
所有學生都有個別需要,不僅是有殘疾的學生。有殘疾的學生並不是校內唯一需要支援的一群。現時一般課堂內都有眾多的個別差異,而特殊教育需要只是其中一種,透過「全校參與」模式,學校便可以照顧更多學生的個別差異。
2.三層支援模式
即使是同一類的殘疾,有關學生的特殊教育需要程度都不盡相同;因此,支援的程度亦因人而異。學校應採用三層支援模式,以便因應學生不同的需要而提供適切的支援。
- 第一層:及早識別,並透過優質課堂教學,幫助有短暫或輕微學習困難的學生,避免問題惡化。
- 第二層:額外支援有持續學習困難的學生。
- 第三層:加強支援個別問題較嚴重的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