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By 0Published On: 2022 年 12 月 2 日0Last Updated: 2024 年 10 月 14 日0Total Views: 60800Daily Views: 300 min read02 words0

辦學願景

更新日期 : 2024 年 10 月 14 日

辦學宗旨

本校隸屬香港佛教聯合會,為一政府資助中學,一向秉承校訓 「明智顯悲」的精神,教育學生以六育並重,令學生知自愛、明責任,從而建立正確人生觀,發揮個人潛能,以期能學以致用,與時並進,服務社會,貢獻國家。

校訓

「明 智 顯 悲」是顯慈老法師五十多年前為我們學校選定的校訓,意思是:

明智

「明」有顯明、啟發和破除黑暗的意思。佛教認為每一個眾生, 每一個同學,都有與佛陀等同的智慧,但是因為被「無明愚癡」的煩惱所障蔽,而致不能顯露。 「智」即智慧,佛教所指的智慧是建築在正知正見之上,也就是對因果法則和緣起道理的正確了解。 當一個人能明白因果法則,他便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判斷「是非黑白」,當他能明白緣起道理, 他便懂得珍惜因緣和權衡事物的「取捨輕重」。學校的責任,就是以聞、思、修(學習、反思和實踐)的方法,啟發同學本有的智慧, 令之明顯和發揮光明,而同學則應珍惜自己,珍惜因緣,用心學習以能掌握智慧的鑰匙。

顯悲

「顯」就是顯露和指出的意思。一般世人都是自私自利,不識互相尊重、和諧與及合作的重要和好處。 佛陀指出,凡事都要因緣和合才能成就;不和合,就無力量、分散乃至壞滅。 所以我們應該學習聆聽和了解別人的感受和見解,更要明白人與人之間,是需要有溝通、關懷和諒解。 「悲」就是拔除他人痛苦的心願,而佛教講的慈悲心,是應該建築在「親同感受」和「不分你我」的見解上。 當我們能顯揚和發揮大悲拔苦的精神,就會明白到自私自利的禍害,與及和諧和互相關懷的好處。

總的來說,「明智」就是自利,「顯悲」就是利他,若我們能做到「明智顯悲」,就是成就自利利他的菩薩行了。

人生基本功
投入 培養興趣 享受過程 抱有理想 投入生活
堅忍 先下決心 還得忍耐 經歷考驗 當有所成
反思 需懂自學 慣常反思 明辨是非 增長智慧
善緣 虛心學習 多表關懷 和諧共處 廣結善緣

校監
釋衍空法師撰

辦學宗旨

本校隸屬香港佛教聯合會,為一政府資助中學,一向秉承校訓 「明智顯悲」的精神,教育學生以六育並重,令學生知自愛、明責任,從而建立正確人生觀,發揮個人潛能,以期能學以致用,與時並進,服務社會,貢獻國家。

校訓

「明 智 顯 悲」是顯慈老法師五十多年前為我們學校選定的校訓,意思是:

明智

「明」有顯明、啟發和破除黑暗的意思。佛教認為每一個眾生, 每一個同學,都有與佛陀等同的智慧,但是因為被「無明愚癡」的煩惱所障蔽,而致不能顯露。 「智」即智慧,佛教所指的智慧是建築在正知正見之上,也就是對因果法則和緣起道理的正確了解。 當一個人能明白因果法則,他便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判斷「是非黑白」,當他能明白緣起道理, 他便懂得珍惜因緣和權衡事物的「取捨輕重」。學校的責任,就是以聞、思、修(學習、反思和實踐)的方法,啟發同學本有的智慧, 令之明顯和發揮光明,而同學則應珍惜自己,珍惜因緣,用心學習以能掌握智慧的鑰匙。

顯悲

「顯」就是顯露和指出的意思。一般世人都是自私自利,不識互相尊重、和諧與及合作的重要和好處。 佛陀指出,凡事都要因緣和合才能成就;不和合,就無力量、分散乃至壞滅。 所以我們應該學習聆聽和了解別人的感受和見解,更要明白人與人之間,是需要有溝通、關懷和諒解。 「悲」就是拔除他人痛苦的心願,而佛教講的慈悲心,是應該建築在「親同感受」和「不分你我」的見解上。 當我們能顯揚和發揮大悲拔苦的精神,就會明白到自私自利的禍害,與及和諧和互相關懷的好處。

總的來說,「明智」就是自利,「顯悲」就是利他,若我們能做到「明智顯悲」,就是成就自利利他的菩薩行了。

人生基本功
投入 培養興趣 享受過程 抱有理想 投入生活
堅忍 先下決心 還得忍耐 經歷考驗 當有所成
反思 需懂自學 慣常反思 明辨是非 增長智慧
善緣 虛心學習 多表關懷 和諧共處 廣結善緣

校監
釋衍空法師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