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直擊︱佛教沈香林紀念中學建「人才庫」 助學生鎖定人生目標
校園直擊︱佛教沈香林紀念中學建「人才庫」 助學生鎖定人生目標 首頁 » 對外聯繫 » 媒體報導 » 校園直擊︱佛教沈香林紀念中學建「人才庫」 助學生鎖定人生目標 發佈日期 : 2024 年 7 月 25 日 七月又到中學文憑試(DSE)放榜季節,最近一套講香港DSE的紀錄片《公開試當真》亦乘勢上映,有三四十歲的朋友睇完,都表示很有共鳴,可見對很多人而言,就算是十年或者二十年之後,公開試還是一個揮之不去的惡夢,或者遺憾。
這套紀錄片追踪一位無心向學的DSE考生,打算用開考前四個月時間「搏盡」(或者叫「臨急抱佛腳」),希望追回成績,當中探討這種「一試定生死」的困局,有辦法打破嗎?跟老友馮順寧校長談起,馮校長分享,大部分學生應考公開試,當然是為了入讀大學;不過,有準備的學校和考生,不會在高中生涯最後階段,才計劃這條「大學之路」—- 如果之前的生涯規劃做得好,被「一試定生死」的機會就較低。
如何幫學生做好準備?馮校長來自屯門區的佛教沈香林紀念中學,校方會幫每一位學生準備一份「個人學習歷程」,裡面包括學生歷年不同科目的成績比對、課外活動表現、其他專長和成就等。這些「人才庫」資料,除了幫助學生認清自己的升學目標,校方亦可以運用這些資料,去配對和推薦學生到合適的大專院校:「近年很多大專院校都推出校長推薦計劃,增加不同才能學生升學的出路。
例如,我們發現很多學生對STEM和人工智能有興趣,就設計了不同活動,又帶學生出外比賽,豐富他們的學習歷程。近年升讀相關學科的學生,也有所增加。」馮校長又分享,今年有另一位中六同學,有豐富童軍經驗,一次他在街上遇到有人暈倒,立刻對途人施行心外壓,最後成功救回傷者,並獲表掦。這些經歷不是公開試範圍的一部分,但卻是他重要的人生歷程,啟發他以升讀醫護科目為目標。
每年大約只有四成DSE考生成績,符合本地學士學位課程基本入學要求,所以,在公開試面前,大部分人其實都是「失敗者」。對成績未如理想的學生,馮校長會這樣安慰他們:「我用櫻花樹做例子,告訴學生,每棵樹都有自己的花期,不必焦慮別人比你提早擁有,也不要因為成功來得比較遲而失望,只要努力做好自己,我們都會等到屬於自己綻放的時間。」
如果你問我,想做一個成績達標,但人生冇目標;還是一個成績未達標,但人生有目標的人?現在的我一定會揀後者,因為人生就如揸車一樣,有時慢少少或者行錯路,其實都不緊要,只要目標清晰,就一定可以追回來。
https://topick.hket.com/article/3797370
七月又到中學文憑試(DSE)放榜季節,最近一套講香港DSE的紀錄片《公開試當真》亦乘勢上映,有三四十歲的朋友睇完,都表示很有共鳴,可見對很多人而言,就算是十年或者二十年之後,公開試還是一個揮之不去的惡夢,或者遺憾。
這套紀錄片追踪一位無心向學的DSE考生,打算用開考前四個月時間「搏盡」(或者叫「臨急抱佛腳」),希望追回成績,當中探討這種「一試定生死」的困局,有辦法打破嗎?跟老友馮順寧校長談起,馮校長分享,大部分學生應考公開試,當然是為了入讀大學;不過,有準備的學校和考生,不會在高中生涯最後階段,才計劃這條「大學之路」—- 如果之前的生涯規劃做得好,被「一試定生死」的機會就較低。
如何幫學生做好準備?馮校長來自屯門區的佛教沈香林紀念中學,校方會幫每一位學生準備一份「個人學習歷程」,裡面包括學生歷年不同科目的成績比對、課外活動表現、其他專長和成就等。這些「人才庫」資料,除了幫助學生認清自己的升學目標,校方亦可以運用這些資料,去配對和推薦學生到合適的大專院校:「近年很多大專院校都推出校長推薦計劃,增加不同才能學生升學的出路。
例如,我們發現很多學生對STEM和人工智能有興趣,就設計了不同活動,又帶學生出外比賽,豐富他們的學習歷程。近年升讀相關學科的學生,也有所增加。」馮校長又分享,今年有另一位中六同學,有豐富童軍經驗,一次他在街上遇到有人暈倒,立刻對途人施行心外壓,最後成功救回傷者,並獲表掦。這些經歷不是公開試範圍的一部分,但卻是他重要的人生歷程,啟發他以升讀醫護科目為目標。
每年大約只有四成DSE考生成績,符合本地學士學位課程基本入學要求,所以,在公開試面前,大部分人其實都是「失敗者」。對成績未如理想的學生,馮校長會這樣安慰他們:「我用櫻花樹做例子,告訴學生,每棵樹都有自己的花期,不必焦慮別人比你提早擁有,也不要因為成功來得比較遲而失望,只要努力做好自己,我們都會等到屬於自己綻放的時間。」
如果你問我,想做一個成績達標,但人生冇目標;還是一個成績未達標,但人生有目標的人?現在的我一定會揀後者,因為人生就如揸車一樣,有時慢少少或者行錯路,其實都不緊要,只要目標清晰,就一定可以追回來。
https://topick.hket.com/article/3797370
伍靜儀老師與6C陳沁妍同學參與《奮發時刻》節目錄製
2025 年 1 月 8 日本校體藝教育學習領域統籌主任伍靜儀老師與6C陳沁妍同學有幸到香港電台參與《奮發時刻》節目錄製,分享與講解視藝科應考需知與考核內容重點,節目將於1月14日播出。
2025 年 1 月 8 日本校體藝教育學習領域統籌主任伍靜儀老師與6C陳沁妍同學有幸到香港電台參與《奮發時刻》節目錄製,分享與講解視藝科應考需知與考核內容重點,節目將於1月14日播出。
[香港中華文化發展聯合會] 第二屆同創共學 – AI咒語繪畫師比賽
2024 年 10 月 20 日第二屆同創共學 – AI咒語繪畫師比賽 The Second Learning for Good (LG) – AI Prompt Spellcaster AI Artist (APSA)由佛教沈香林紀念中學、香港浸會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香港漁民青年會、AiTLE 資訊科技教育領袖協會及iPROA互聯網專業協會共同主辦,「第二屆同創共學-AI咒語繪畫師比賽」即將舉行。
2024 年 10 月 20 日第二屆同創共學 – AI咒語繪畫師比賽 The Second Learning for Good (LG) – AI Prompt Spellcaster AI Artist (APSA)由佛教沈香林紀念中學、香港浸會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香港漁民青年會、AiTLE 資訊科技教育領袖協會及iPROA互聯網專業協會共同主辦,「第二屆同創共學-AI咒語繪畫師比賽」即將舉行。
沈中教學團隊的校本課程榮獲「香港大學傑出電子教學獎」兩金獎及特別獎
2024 年 10 月 17 日[喜訊]沈中教學團隊的校本課程榮獲「香港大學傑出電子教學獎」兩金獎及特別獎
2024 年 10 月 17 日[喜訊]沈中教學團隊的校本課程榮獲「香港大學傑出電子教學獎」兩金獎及特別獎
媒體報導-佛教沈香林紀念中學 提倡國民教育 助學生確立目標 成就人生造福社群
2024 年 10 月 7 日佛教沈香林紀念中學秉承校訓「明智顯悲」的精神,教育學生以六育並重,令學生知自愛、明責任,從而建立正確人生觀,發揮個人潛能,以期能學以致用,與時並進,服務社群、貢獻社會。
2024 年 10 月 7 日佛教沈香林紀念中學秉承校訓「明智顯悲」的精神,教育學生以六育並重,令學生知自愛、明責任,從而建立正確人生觀,發揮個人潛能,以期能學以致用,與時並進,服務社群、貢獻社會。
媒體報導 –「主公,仲尼醬申請出戰!文學 x 卡牌遊戲中的文本互涉!」
2024 年 9 月 24 日卡牌遊戲的起源紛雜,在中國可以追溯回秦末時期的「葉子戲」,在十二世紀的歐洲歷史也可見到對於撲克牌的紀錄。然而,這些卡牌遊戲的內容都以算術為基礎玩法,自身並不具敘事元素。一直到二十世紀六十年代,美國一款名叫《The Baseball Card Game》的卡牌遊戲才創造了集換式卡牌的玩法概念,即透過收集不同的卡牌進行對戰,此後的卡牌遊戲開始有了人物,亦慢慢為人物之間加入劇情。
2024 年 9 月 24 日卡牌遊戲的起源紛雜,在中國可以追溯回秦末時期的「葉子戲」,在十二世紀的歐洲歷史也可見到對於撲克牌的紀錄。然而,這些卡牌遊戲的內容都以算術為基礎玩法,自身並不具敘事元素。一直到二十世紀六十年代,美國一款名叫《The Baseball Card Game》的卡牌遊戲才創造了集換式卡牌的玩法概念,即透過收集不同的卡牌進行對戰,此後的卡牌遊戲開始有了人物,亦慢慢為人物之間加入劇情。
2024 年 9 月 24 日傳統的文言文教學一向被視為乏味且難以理解,如何讓學生在遊戲中尋找學習的樂趣,是眾多語文老師的難題。屯門區佛教沈香林紀念中學中文科科主任郭紹洋老師在兩年前設計了一款桌上遊戲《文學鬥》,揉合中文科高中指定文言篇章的內容,並在校內推廣,讓學生寓遊戲於學習。
2024 年 9 月 24 日傳統的文言文教學一向被視為乏味且難以理解,如何讓學生在遊戲中尋找學習的樂趣,是眾多語文老師的難題。屯門區佛教沈香林紀念中學中文科科主任郭紹洋老師在兩年前設計了一款桌上遊戲《文學鬥》,揉合中文科高中指定文言篇章的內容,並在校內推廣,讓學生寓遊戲於學習。
Load More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