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報導-佛教沈香林紀念中學 提倡國民教育 助學生確立目標 成就人生造福社群

媒體報導-佛教沈香林紀念中學 提倡國民教育 助學生確立目標 成就人生造福社群

發佈日期 : 2024 年 10 月 7 日

國民教育

[國民教育]沈中除了秉承校訓「明智顯悲」的精神,重視學生的價值觀教育之外,更強調國安國民教育,讓學生培養正向思維,使其具備關心國家、開心社會的人。近日亦獲星島網報導有關成果。

詳細網址:https://std.stheadline.com/education/article/2025451

佛教沈香林紀念中學秉承校訓「明智顯悲」的精神,教育學生以六育並重,令學生知自愛、明責任,從而建立正確人生觀,發揮個人潛能,以期能學以致用,與時並進,服務社群、貢獻社會。

人生基本功 建立正確價值觀
佛教沈香林紀念中學馮順寧校長提到校監衍空法師的「人生的基本功」,就是教導學生要學會「投入 堅忍 反思 善緣」,期望大家珍惜每一個學習的機會,投入學習,樂於助人,貢獻社會。馮校長亦非常重視品德教育,學校推行佛學課,讓學生可以透過參與禪修提升個人修為,培養正向價值觀。「正向價值觀是一個理念,於不同學科全面滲透,志在培育學生全面發展,有助學生升上大學、邁進社會。」為加深對正確價值觀和中華美德的認識,學校特別強調國安國民教育,專門成立跨部門會議,把國民教育滲透全校。

國民教育滲透全校 多元教育發展潛能
「透過參與各式的活動,學生能培養興趣,從中發現自己的潛能及建立成就。」於國民教育上,馮校長推行多元化活動,以中國文化周為例,除了讓學生了解到中華文化,更重要是宣揚傳統文化精髓。學校亦舉辦不少內地實習及交流團,例如到訪湖南讓學生了解更多中國文化歷史。馮校長更積極開拓多個商校合作及跨界別合作,促進學生成長。「學校早前與星島日報合作,推行多個國民教育講座,邀請家長一同參與,又提供講座予全校老師生,建立良好公民教育的氣氛。」學校更透過警民合作,推出以「AI圖像生成」為題的活動,好讓學生了解新科技之餘,學習網絡安全,保障社會權益。馮校長盼學生能夠在學習的過程中建立起自尊感和自信心,找到自己的人生目標:「希望他們從不斷的學習與改進之中,學會與人相處,關心自己與身邊的人,貫徹『明智顯悲』的辦學理念,發揮『自利利他』的精神。長大後定能立身處世,克盡己份,關心國家和社會。」

創新科技啟發智慧 面對挑戰助益社會
「每一個學生都有獨特的才能。」馮校長指出,「在品德教育的前題下,希望能夠為學生創造一個優質而又創新的教育環境,幫助他們發掘和發展潛能。近年學校發展STEM教學,鼓勵學生多元發展,持續創新,為學生創造不少學習機會,讓學生可以接觸到創新的設備及學習的模式,如STEM Lab、Media Centre等,拓展學生的思維,擁有更多不一樣的經歷,如AI for the Future、同創共學的課程等;甚至有機會參加不同的比賽、表演,與不同學校或國家的學生交流,開拓眼界、擴闊視野。」

馮校長強調,學生透過多了解智能發展,貼合社會發展需要,一方面能使學生學習面對不同的挑戰,另一方面能助益社會。

教育計劃全面推行 協助學生成就人生
學生成長有賴多方面配合,佛教沈香林紀念中學於教學方面別有心思。學校的教育,要鼓勵同學不應自我設限,更要充分發揮自己的的小點子,培育創意思維及多元共通能力,才能迎接未來社會發展的需要。而在品德教育的層面,要將佛化德育連結不同的課程,以全校參與模式,培育學生的品德素養及身心靈健康,以覺他利他的佛化教育精神關心社區,服務社群。這些計劃及方向,有助學生建立正確的價值觀,建立正向有為的人生
目標。

國民教育

[國民教育]沈中除了秉承校訓「明智顯悲」的精神,重視學生的價值觀教育之外,更強調國安國民教育,讓學生培養正向思維,使其具備關心國家、開心社會的人。近日亦獲星島網報導有關成果。

詳細網址:https://std.stheadline.com/education/article/2025451

佛教沈香林紀念中學秉承校訓「明智顯悲」的精神,教育學生以六育並重,令學生知自愛、明責任,從而建立正確人生觀,發揮個人潛能,以期能學以致用,與時並進,服務社群、貢獻社會。

人生基本功 建立正確價值觀
佛教沈香林紀念中學馮順寧校長提到校監衍空法師的「人生的基本功」,就是教導學生要學會「投入 堅忍 反思 善緣」,期望大家珍惜每一個學習的機會,投入學習,樂於助人,貢獻社會。馮校長亦非常重視品德教育,學校推行佛學課,讓學生可以透過參與禪修提升個人修為,培養正向價值觀。「正向價值觀是一個理念,於不同學科全面滲透,志在培育學生全面發展,有助學生升上大學、邁進社會。」為加深對正確價值觀和中華美德的認識,學校特別強調國安國民教育,專門成立跨部門會議,把國民教育滲透全校。

國民教育滲透全校 多元教育發展潛能
「透過參與各式的活動,學生能培養興趣,從中發現自己的潛能及建立成就。」於國民教育上,馮校長推行多元化活動,以中國文化周為例,除了讓學生了解到中華文化,更重要是宣揚傳統文化精髓。學校亦舉辦不少內地實習及交流團,例如到訪湖南讓學生了解更多中國文化歷史。馮校長更積極開拓多個商校合作及跨界別合作,促進學生成長。「學校早前與星島日報合作,推行多個國民教育講座,邀請家長一同參與,又提供講座予全校老師生,建立良好公民教育的氣氛。」學校更透過警民合作,推出以「AI圖像生成」為題的活動,好讓學生了解新科技之餘,學習網絡安全,保障社會權益。馮校長盼學生能夠在學習的過程中建立起自尊感和自信心,找到自己的人生目標:「希望他們從不斷的學習與改進之中,學會與人相處,關心自己與身邊的人,貫徹『明智顯悲』的辦學理念,發揮『自利利他』的精神。長大後定能立身處世,克盡己份,關心國家和社會。」

創新科技啟發智慧 面對挑戰助益社會
「每一個學生都有獨特的才能。」馮校長指出,「在品德教育的前題下,希望能夠為學生創造一個優質而又創新的教育環境,幫助他們發掘和發展潛能。近年學校發展STEM教學,鼓勵學生多元發展,持續創新,為學生創造不少學習機會,讓學生可以接觸到創新的設備及學習的模式,如STEM Lab、Media Centre等,拓展學生的思維,擁有更多不一樣的經歷,如AI for the Future、同創共學的課程等;甚至有機會參加不同的比賽、表演,與不同學校或國家的學生交流,開拓眼界、擴闊視野。」

馮校長強調,學生透過多了解智能發展,貼合社會發展需要,一方面能使學生學習面對不同的挑戰,另一方面能助益社會。

教育計劃全面推行 協助學生成就人生
學生成長有賴多方面配合,佛教沈香林紀念中學於教學方面別有心思。學校的教育,要鼓勵同學不應自我設限,更要充分發揮自己的的小點子,培育創意思維及多元共通能力,才能迎接未來社會發展的需要。而在品德教育的層面,要將佛化德育連結不同的課程,以全校參與模式,培育學生的品德素養及身心靈健康,以覺他利他的佛化教育精神關心社區,服務社群。這些計劃及方向,有助學生建立正確的價值觀,建立正向有為的人生
目標。

  • 伍靜儀老師與6C陳沁妍同學參與《奮發時刻》節目錄製

    伍靜儀老師與6C陳沁妍同學參與《奮發時刻》節目錄製

     2025 年 1 月 8 日

    本校體藝教育學習領域統籌主任伍靜儀老師與6C陳沁妍同學有幸到香港電台參與《奮發時刻》節目錄製,分享與講解視藝科應考需知與考核內容重點,節目將於1月14日播出。

     2025 年 1 月 8 日

    本校體藝教育學習領域統籌主任伍靜儀老師與6C陳沁妍同學有幸到香港電台參與《奮發時刻》節目錄製,分享與講解視藝科應考需知與考核內容重點,節目將於1月14日播出。
  • [香港中華文化發展聯合會] 第二屆同創共學 – AI咒語繪畫師比賽

    [香港中華文化發展聯合會] 第二屆同創共學 – AI咒語繪畫師比賽

     2024 年 10 月 20 日

    第二屆同創共學 – AI咒語繪畫師比賽 The Second Learning for Good (LG) – AI Prompt Spellcaster AI Artist (APSA)由佛教沈香林紀念中學、香港浸會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香港漁民青年會、AiTLE 資訊科技教育領袖協會及iPROA互聯網專業協會共同主辦,「第二屆同創共學-AI咒語繪畫師比賽」即將舉行。

     2024 年 10 月 20 日

    第二屆同創共學 – AI咒語繪畫師比賽 The Second Learning for Good (LG) – AI Prompt Spellcaster AI Artist (APSA)由佛教沈香林紀念中學、香港浸會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香港漁民青年會、AiTLE 資訊科技教育領袖協會及iPROA互聯網專業協會共同主辦,「第二屆同創共學-AI咒語繪畫師比賽」即將舉行。
  • 沈中教學團隊的校本課程榮獲「香港大學傑出電子教學獎」兩金獎及特別獎

    沈中教學團隊的校本課程榮獲「香港大學傑出電子教學獎」兩金獎及特別獎

     2024 年 10 月 17 日

    [喜訊]沈中教學團隊的校本課程榮獲「香港大學傑出電子教學獎」兩金獎及特別獎

     2024 年 10 月 17 日

    [喜訊]沈中教學團隊的校本課程榮獲「香港大學傑出電子教學獎」兩金獎及特別獎
  • 媒體報導-佛教沈香林紀念中學 提倡國民教育 助學生確立目標 成就人生造福社群

    媒體報導-佛教沈香林紀念中學 提倡國民教育 助學生確立目標 成就人生造福社群

     2024 年 10 月 7 日

    佛教沈香林紀念中學秉承校訓「明智顯悲」的精神,教育學生以六育並重,令學生知自愛、明責任,從而建立正確人生觀,發揮個人潛能,以期能學以致用,與時並進,服務社群、貢獻社會。

     2024 年 10 月 7 日

    佛教沈香林紀念中學秉承校訓「明智顯悲」的精神,教育學生以六育並重,令學生知自愛、明責任,從而建立正確人生觀,發揮個人潛能,以期能學以致用,與時並進,服務社群、貢獻社會。
  • 媒體報導 –「主公,仲尼醬申請出戰!文學 x 卡牌遊戲中的文本互涉!」

    媒體報導 –「主公,仲尼醬申請出戰!文學 x 卡牌遊戲中的文本互涉!」

     2024 年 9 月 24 日

    卡牌遊戲的起源紛雜,在中國可以追溯回秦末時期的「葉子戲」,在十二世紀的歐洲歷史也可見到對於撲克牌的紀錄。然而,這些卡牌遊戲的內容都以算術為基礎玩法,自身並不具敘事元素。一直到二十世紀六十年代,美國一款名叫《The Baseball Card Game》的卡牌遊戲才創造了集換式卡牌的玩法概念,即透過收集不同的卡牌進行對戰,此後的卡牌遊戲開始有了人物,亦慢慢為人物之間加入劇情。

     2024 年 9 月 24 日

    卡牌遊戲的起源紛雜,在中國可以追溯回秦末時期的「葉子戲」,在十二世紀的歐洲歷史也可見到對於撲克牌的紀錄。然而,這些卡牌遊戲的內容都以算術為基礎玩法,自身並不具敘事元素。一直到二十世紀六十年代,美國一款名叫《The Baseball Card Game》的卡牌遊戲才創造了集換式卡牌的玩法概念,即透過收集不同的卡牌進行對戰,此後的卡牌遊戲開始有了人物,亦慢慢為人物之間加入劇情。
  • 媒體報導-桌遊文言——遊戲中學習中國文學及文化

    媒體報導-桌遊文言——遊戲中學習中國文學及文化

     2024 年 9 月 24 日

    傳統的文言文教學一向被視為乏味且難以理解,如何讓學生在遊戲中尋找學習的樂趣,是眾多語文老師的難題。屯門區佛教沈香林紀念中學中文科科主任郭紹洋老師在兩年前設計了一款桌上遊戲《文學鬥》,揉合中文科高中指定文言篇章的內容,並在校內推廣,讓學生寓遊戲於學習。

     2024 年 9 月 24 日

    傳統的文言文教學一向被視為乏味且難以理解,如何讓學生在遊戲中尋找學習的樂趣,是眾多語文老師的難題。屯門區佛教沈香林紀念中學中文科科主任郭紹洋老師在兩年前設計了一款桌上遊戲《文學鬥》,揉合中文科高中指定文言篇章的內容,並在校內推廣,讓學生寓遊戲於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