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報導 –學生玩遊戲學文言文 融會貫通了解文學經典內容提升語文能力
媒體報導 –學生玩遊戲學文言文 融會貫通了解文學經典內容提升語文能力
[創新學習]日前本校接受香港01報導,了解由本校中文科主任郭紹洋老師設計的中文文言卡牌遊戲「文學鬥」。
詳細內容連結:https://www.hk01.com/article/1052144
死記硬背從來都不是最有效率的學習方法,佛教沈香林紀念中學的中文科主任郭紹洋老師就與學生花數年時間以文學內容改編桌上遊戲三國殺成「文學鬥」,從遊戲學習文言文。數位有份參與改編文學鬥的學生接受「01教育」訪問介紹遊戲時,能夠引經據經典說明各張卡牌的背景,可見卡牌有助學生學習文言文。
學生們玩「文學鬥」已有一段時間,他們直指遊戲有助學習,例如默書時可以透過卡牌回想篇章內容,考試時遇上不熟悉的題目亦可以透過從卡牌所學的文學知識推敲答案。
卡牌均與文學篇章相關 遊戲助默書時回想內容
「文學鬥」獨特之處是將文學篇章內容揉合在卡牌之中,包括角色技能及錦囊等,全部能引經據典。朱徐來同學先介紹他最喜歡的角色莊子,其技能是「逍遙」,當沒有裝備時不會成為別人的攻擊目標。他解釋,這正正符合文憑試指定篇章《逍遙遊》的內容,以及莊子學說「無用之用是為大用」,非常有趣。他又指,玩遊戲時會不自覺將這些技能記下來,成為默書時的「錦囊」,「有次本來已經唔記得篇文(《逍遙遊》)講咩,但醒起兩張牌『不可兼得』和『嗟來之食』就答到」。
以遊戲卡牌預習篇章 上堂聽書即茅塞頓開
「寓學習於娛樂」對學生來說,也許是最好不過。朱徐來同學直言本來對中文興趣不大,只是受同學邀請才開始玩「文學鬥」,結果不但認識到新朋友,還克服了對文言文的恐懼,由於遊戲中包含的文學範圍很闊,令他自然地吸收了很多文學知識,面對功課或考試時,甚至會從卡牌的技能入手,「推(敲)返個意思出嚟,盡量去解」。
黃萬崇同學亦坦言一向對文學興趣不大,直到中三時接觸「文學鬥」,但當時仍未接觸文憑試12篇指定範文,玩的時候很多字都不認識其意思。直至升上高中後,他發現玩卡牌能幫助他預習篇章,在課堂上更易掌握,「教嗰時會有通的感覺,明白個原理」。他指文學鬥對文言翻譯成白話文的題目最有幫助,而且卡牌令他對篇章的記憶很深刻,對比以往進步很大。
林智豪同學則指出,自己一開始只本着試玩心態,不會認真去學習遊戲背後的知識,但接觸得多卻引起求知慾,「唔知道呢個真正意思,你就會去問」,因而主動向老師求教,慢慢玩得熟練後,有些「金句」更輕易藏在腦海裏,默書時就能回想起來。
設計簡易版推廣至中一新生 提升學習中文興趣
「文學鬥」在校內已成熱潮,學生不時趁課餘時間相約三五知己切磋牌技,該校更銳意推廣至中一新生,並邀請了一班中六學生設計簡易版,把一些複雜的卡牌刪去,希望通過遊戲,提升新生們對中文學習的興趣。曾任教中文科的馮順寧校長解釋,如果由初中開始玩這副卡牌,已對文言文有基本概念,相信漸漸玩得純熟後,升至高中再接觸12篇範文,「起碼由初中已熟悉文言篇章的基本歷史和人物,對佢哋學中文好大幫助」。
有份參與改良的毛國東同學表示,「文學鬥」成為中一師弟妹們交朋友的「快速渠道」,亦曾遇到中一同學追問技能卡的典故,他們都會耐心解釋,作為「小老師」的他都滿有成就感。林智豪同學亦指中一同學初時看到這些文學字詞,未必會主動向老師發問,但在遊戲中要懂得運用卡牌,就要明白背後意思,從而多了主動學習的經驗。
“
[創新學習]日前本校接受香港01報導,了解由本校中文科主任郭紹洋老師設計的中文文言卡牌遊戲「文學鬥」。
詳細內容連結:https://www.hk01.com/article/1052144
死記硬背從來都不是最有效率的學習方法,佛教沈香林紀念中學的中文科主任郭紹洋老師就與學生花數年時間以文學內容改編桌上遊戲三國殺成「文學鬥」,從遊戲學習文言文。數位有份參與改編文學鬥的學生接受「01教育」訪問介紹遊戲時,能夠引經據經典說明各張卡牌的背景,可見卡牌有助學生學習文言文。
學生們玩「文學鬥」已有一段時間,他們直指遊戲有助學習,例如默書時可以透過卡牌回想篇章內容,考試時遇上不熟悉的題目亦可以透過從卡牌所學的文學知識推敲答案。
卡牌均與文學篇章相關 遊戲助默書時回想內容
「文學鬥」獨特之處是將文學篇章內容揉合在卡牌之中,包括角色技能及錦囊等,全部能引經據典。朱徐來同學先介紹他最喜歡的角色莊子,其技能是「逍遙」,當沒有裝備時不會成為別人的攻擊目標。他解釋,這正正符合文憑試指定篇章《逍遙遊》的內容,以及莊子學說「無用之用是為大用」,非常有趣。他又指,玩遊戲時會不自覺將這些技能記下來,成為默書時的「錦囊」,「有次本來已經唔記得篇文(《逍遙遊》)講咩,但醒起兩張牌『不可兼得』和『嗟來之食』就答到」。
以遊戲卡牌預習篇章 上堂聽書即茅塞頓開
「寓學習於娛樂」對學生來說,也許是最好不過。朱徐來同學直言本來對中文興趣不大,只是受同學邀請才開始玩「文學鬥」,結果不但認識到新朋友,還克服了對文言文的恐懼,由於遊戲中包含的文學範圍很闊,令他自然地吸收了很多文學知識,面對功課或考試時,甚至會從卡牌的技能入手,「推(敲)返個意思出嚟,盡量去解」。
黃萬崇同學亦坦言一向對文學興趣不大,直到中三時接觸「文學鬥」,但當時仍未接觸文憑試12篇指定範文,玩的時候很多字都不認識其意思。直至升上高中後,他發現玩卡牌能幫助他預習篇章,在課堂上更易掌握,「教嗰時會有通的感覺,明白個原理」。他指文學鬥對文言翻譯成白話文的題目最有幫助,而且卡牌令他對篇章的記憶很深刻,對比以往進步很大。
林智豪同學則指出,自己一開始只本着試玩心態,不會認真去學習遊戲背後的知識,但接觸得多卻引起求知慾,「唔知道呢個真正意思,你就會去問」,因而主動向老師求教,慢慢玩得熟練後,有些「金句」更輕易藏在腦海裏,默書時就能回想起來。
設計簡易版推廣至中一新生 提升學習中文興趣
「文學鬥」在校內已成熱潮,學生不時趁課餘時間相約三五知己切磋牌技,該校更銳意推廣至中一新生,並邀請了一班中六學生設計簡易版,把一些複雜的卡牌刪去,希望通過遊戲,提升新生們對中文學習的興趣。曾任教中文科的馮順寧校長解釋,如果由初中開始玩這副卡牌,已對文言文有基本概念,相信漸漸玩得純熟後,升至高中再接觸12篇範文,「起碼由初中已熟悉文言篇章的基本歷史和人物,對佢哋學中文好大幫助」。
有份參與改良的毛國東同學表示,「文學鬥」成為中一師弟妹們交朋友的「快速渠道」,亦曾遇到中一同學追問技能卡的典故,他們都會耐心解釋,作為「小老師」的他都滿有成就感。林智豪同學亦指中一同學初時看到這些文學字詞,未必會主動向老師發問,但在遊戲中要懂得運用卡牌,就要明白背後意思,從而多了主動學習的經驗。
“